员工通道: 公司办公系统
关于我们
公示公告
公司动态
党建工作
员工之家
联系我们
广告信息
友情链接
首页专栏图
如何有“深度”的工作
作者: 发布时间:2020-05-26 来源:

通常我们的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:到了办公室,打开电脑,洗杯子,刷一下微博、朋友圈,然后一封紧急进来的邮件或者忽然而至的电话,让我们开始了手忙脚乱的一天。

下班之后,反省一下自己今天都做了什么,却发现脑子里很混乱,好像做了很多,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做。

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·纽波特在《深度工作》这本书中,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:我们这些脑力劳动者60%以上的工作时间,都花费在打电话、回邮件、群聊沟通等“浮浅工作”上。书里指出,这些“伪忙碌”的浮浅工作通常不会创造太多价值。更要命的是,它们容易复制,可替代性强。

与浮浅工作相对的,就是深度工作。

什么是“深度工作”?

“深度工作”即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,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。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,提升技能,而且难以复制。

高三的时候,我最喜欢晚上做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作业,感觉好像晚上比较聪明,白天想不明白的问题,晚上就很容易明白,效率也比较高。其实这就是“深度工作”的一种表现形式,晚上,我们面临的干扰更少,更加专注,所以认知能力大大加强。

但是,我们的工作不可能都放在晚上做,晚上熬夜过多,对身体也是极大的负担,那么学会在白天的时候进行“深度工作”,就是我们自我提升中,最必要的一点。

但在我们这个时代,每个人的时间正在无法避免地被碾压成碎片,大块时间已经成为了奢侈品。所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,是“深度工作”的关键。

那深度工作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?

作者纽波特在书中介绍了四种深度工作的哲学态度:

一种是禁欲主义哲学式。这种哲学的实践者通过摒弃浮浅工作,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。

第二种是双峰哲学式。这种工作哲学的实践者将时间分成两块,一块用来深度工作,另一块用来做浮浅工作。

以上两种工作哲学的必要条件,都是拥有大块的完整时间。

在现当今这种工作情况下,另外两种工作哲学,就相对更有可行性。

一种是节奏哲学式。这种哲学的实践者通过创造一种工作节奏,把深度整合成生活习惯。

代表人物如村上春树。他每日固定的写作量为400字×10页,不因外在或内在因素做出改变。

另一种是新闻记者哲学式。这种哲学的实践者只要有空闲,就能立刻切换到深度工作模式。

代表人物如知识经济时代的写作者。他们在任意时间都能进入写稿状态。

 

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,可以拿编辑岗位来做个案例。

编辑们通常工作大概是这些:处理邮件,跟进某个issue/project,进行大量的人际沟通(电话、微信、面对面),日常报告,写稿件/方案。

时间弹性大,但也会被切割分散,其中有不少是必须做的浮浅工作,尤其是处理邮件。而与此同时,编辑们又需要集中精力去写稿件,这是要求不被打扰的深度工作。

可能有些面临类似情况的朋友,会选择像某些媒体工作者那样,白天任由自己被浮浅工作淹没,把深度工作挤压到深夜。但这样势必导致晚上熬夜、白天疲惫,生活满意度下降。

所以可借鉴的处理方式是,将节奏式工作和新闻记者式工作结合。

通过节奏式工作,大家把阅读放入日程中的固定时间段:白天到公司阅读行业新闻资讯(追踪时事、了解当下),晚饭后在家中阅读书籍(深度思维锻炼、知识学习)。

而在约会等候、健身、淋浴、无聊会议的时刻,提前会把文稿或者报告的框架、片段用手机备忘录写下来,等到工作时间段就能将片段迅速整合,实现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。

 

深度工作远比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强大。如果你愿意走出自己工作习惯的舒适区,也许你会发现,其实你的工作可以更加高效。

而且,更重要的是,当你学会深度工作的时候,你胜出的机会将大大增加。

版权所有:重庆中科普传媒发展股份有限公司

Copyright 2015-2017 Powered by 重庆中科普 All Rights Reserved.

技术支持:重庆凯德信息科技 ICP备案:渝ICP备10202612号

地址: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厦18楼